他自己则孤身前往南烬狱旧址,在当年阿棠婆婆现身之处,重新点燃小铁锅,煮了一锅白水。
这一煮,便是七昼夜。
第七日黎明,他走出山洞,身后跟随着数百道半透明的身影??全是曾在“亡膳计划”
中短暂归来、又自愿离去的亡魂。
他们不再是模糊幻影,而是清晰可辨,面容平静,眼中无怨。
“我们来作证。”
为首的老人拄杖前行,正是当年带领灾民抗旱的县令,“你说我们被强行召回?可我们是自己选择回来的。
因为我们放不下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次没能说出口的道歉。”
消息传开,举世震惊。
更令人动容的是,这些亡魂并未停留,而是在每一座被焚毁的灶台遗址前,共同完成了一场“复火仪式”
。
他们手牵手围成圆圈,低声吟唱古老炊谣,随后集体化作点点橙光,注入残垣断壁之中。
一夜之间,三十六座废墟同时腾起火焰。
那火无声燃烧,不伤草木,唯独将焦黑的灶心重新点亮。
人们终于明白:这不是控制,而是回应。
你若真心呼唤,他们便愿归来一见;你若执意遗忘,他们亦能安然转身。
风波渐息,但宁拙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某夜,他在整理《悯食经》修订稿时,忽觉胸口一痛。
源火核心竟自行震动,裂痕中渗出丝丝黑气,又被金丝迅速缠绕压制。
与此同时,仙工令弹出一条加密讯息,来自南极冰渊考古队:
>【紧急通报】
>石灶附近新发现壁画群,描绘远古场景:
>-人类跪拜火焰,献上猎物;
>-灶母降临,赐予烹饪之法;
>-最后一幕:一名男子手持巨斧劈开石灶,天地变色,万灵哀嚎。
>壁画下方刻字:
>“薪尽,则火灭;
>忘恩,则道崩;
>持火者亡,传火者生。”
宁拙盯着最后八个字,久久不能言语。
他忽然意识到,所谓“灶母”
,或许从来不是某一位神明,而是一种文明契约的化身??只要有人愿意分享食物、传递温暖,她就会以千种形态存在;可若世人皆闭门自守,拒绝对话,那么即便灶台遍布天下,火焰也会逐渐熄灭。
真正的敌人,从来不是哪个组织、哪个人。
而是人心中的冷漠。
他提笔写下新训言,传令全球灶台:
>“火可灭,不可辱;
>饭可尽,不可私;
>凡持勺者,皆为传火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