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无法起飞,GPS信号频繁丢失。
阿依古丽取出林建国留下的罗盘??那枚早已锈蚀的黄铜仪器,指针却依然坚定指向北方。
她闭上眼,回忆老师当年教她的口诀:“风从背后推你的时候,别急着跑,先听它的节奏。”
她让车队熄火,所有人静默五分钟,倾听风的方向与频率。
随后,她判断出气流主通道位于西侧缓坡,决定冒险沿此路线迂回前进。
深夜九点,热成像仪终于捕捉到三个微弱的生命信号。
帐篷已被积雪掩埋大半,内部温度接近零下二十度。
阿依古丽亲自带队挖掘,手套磨破,指尖渗出血迹混着冰碴。
当她们撬开最后一层硬雪壳,看到三名地质队员蜷缩在一起,嘴唇青紫,意识模糊时,她立刻打开应急电源包,连接便携式暖风机与心率监测仪。
“我们来了。”
她握住其中一人僵冷的手,轻声说,“电到了。”
抢救持续了整整六个小时。
她们轮流为伤员做人工呼吸、注射葡萄糖、更换加热毯。
直到凌晨三点,最严重的一位才恢复自主呼吸。
天亮前,救援直升机抵达,将三人转运至拉萨医院。
临别时,队长用尽力气抓住阿依古丽的衣角,声音微弱:“我们的样本……还在帐篷底下……是新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层……”
她点头:“我们会带走,也会让更多人看见。”
返程途中,她下令就地建立临时能源站。
尽管任务已完成,但她知道,这片无人区未来必有更多科考者踏足。
七名队员留下两天,搭建起一套集风、光、储于一体的微型供电系统,并接入国家应急网络。
他们在岩壁上刻下一行字:“此处有光,请放心前行。”
回到成都已是惊蛰。
春雷初响,万物萌动。
赵振国老人正在主持一场紧急会议,议题关于西南某水电站溃坝风险预警系统的升级。
当他看到阿依古丽走进会议室时,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你还活着。”
“我们都活着。”
她坐下,打开平板调出藏北救援数据,“而且,我发现了一个问题??现有的应急响应模型,过于依赖城市基础设施,一旦进入极端环境,通信与供电双重中断,就会陷入‘盲区’。”
会议室一片寂静。
片刻后,赵振国问:“你想要什么?”
“一张网。”
她说,“不是电网,也不是通信网,而是一张‘生命感知网’??由十万座村级电站作为节点,搭载低功耗广域传感器,实时监测地震、雪崩、洪水等灾害征兆,并通过量子加密信道直连国家应急指挥中心。
我们可以称之为‘大地脉搏计划’。”
有人质疑成本太高,有人担心技术不成熟。
阿依古丽却不紧不慢地播放了一段视频:云南山区一名小女孩通过智能电表报警功能,成功预警了自家屋后山体滑坡,全村二十三户提前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