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小说

BL小说>本王的科技树长歪了 > 民间的觊觎(第1页)

民间的觊觎(第1页)

“镇远砲”的列装和“永固炉”的成功,虽然低调,但其带来的效益却是实实在在的。砲械可靠性的提升和燃料的节省,逐渐在将作监内部和有限的知情者圈子里传开。赵楷那套“标准化”和“数据化”的管理方法,以及那些奇奇怪怪却颇为有效的“检验工具”,也开始引起一些人的注意。

然而,赵楷并未意识到,他这些为了自保和推进研发而“半公开”的成果,已经如同黑暗中摇曳的烛火,吸引来了并非来自朝堂的飞蛾。

这日,孙主事面带难色地找到赵楷,递上一份制作精美的拜帖。

“赵先生,门外有客求见,说是……说是江南东路‘锦绣坊’的大东家,姓沈,想与先生洽谈……合作事宜。”

“锦绣坊?沈东家?”赵楷一愣,接过拜帖。帖子上名号响亮,措辞谦恭,表达了“仰慕先生巧思,欲求一晤,共商利国利民之业”的意愿。他皱起眉头,“织造坊的东家?找我作甚?谈什么合作?”

将作监是官营军工机构,与民间商贾素无往来,更别提合作了。这事透着蹊跷。

孙主事低声道:“下官也觉奇怪。但那沈东家排场不小,言语客气,却甚是坚持,还说……备了薄礼,望先生笑纳。”

赵楷心中警铃大作。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他如今处境微妙,任何与外界的异常接触都可能授人以柄。

“不见。”他果断将拜帖扔在桌上,“回复他,将作监乃官署重地,不与民商事,请回。”

孙主事应声而去。

然而,数日后,这位沈东家竟又通过狄明月的关系递来了话。狄明月跑来工坊,一脸好奇地对赵楷说:“哎,赵楷,江南那个沈百万你认识?他家派人找到我娘,拐弯抹角地想托我问问,能不能从你这儿买点‘那个量东西的巧宗儿’?说是他家织机老坏,零件对不上,耽误买卖,愁得很。”

“买我的量具和标准?”赵楷吃了一惊,随即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那沈东家根本不是冲着“砲械”或“军器”来的,他是看中了赵楷捣鼓出来的那套标准化生产管理方法和简易量检具!

锦绣坊是江南最大的丝绸织造商之一,规模庞大,机杼万千。古代织机结构复杂,木制零件繁多,磨损频繁,维修更换是大难题。如果零件尺寸不一,无法互换,维修效率极低,严重影响生产。

赵楷在将作监推行的“零件标准化”和“互换性”理念,以及那些用于控制尺寸公差的“卡规”、“塞规”、“样板”等土法量具,对于解决这类问题,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民间商业资本,以其敏锐的嗅觉,发现了这其中蕴含的巨大效率和利润空间!

赵楷心中瞬间闪过无数念头。民间商贾想引入“标准化”?这是好事啊!如果能将“标准化”理念推广到民用领域,惠及百工,岂不是真正实现了“利国利民”?

但下一秒,他就惊出一身冷汗!

绝不能答应!

首先,于法不合。将作监的技术、规程、乃至量具,都属于“官物”,严禁外传,更别说售卖给民间了。这是原则问题,一旦越线,王貺那帮人立刻就能以“私售官技、以权谋私”的罪名将他置于死地!

其次,风险巨大。他与民商接触,无论初衷如何,都极易被曲解为“官商勾结”、“以技敛财”。那些流言蜚语才刚刚平息,他绝不能自找麻烦。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他根本没有“成熟”的技术可以出售!他的“标准化”体系是残缺的,高度依赖将作监的特殊环境和他个人的强行推动,量具粗糙,精度有限,远未达到可以推广普及的程度。贸然流出,只会贻笑大方,甚至引发生产混乱。

“告诉狄夫人,绝无可能!”赵楷严肃地对狄明月说,“此乃官中法度,绝不可外泄!让那沈东家死了这条心!”

狄明月见他如此坚决,也知事关重大,吐了吐舌头:“知道啦!我就说你不肯嘛。”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锦绣坊的试探,仿佛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的日子里,孙主事又陆续接到了几家来自不同行业的大商号的间接询问,有陶瓷窑的、有冶铁坊的、甚至还有造船场的!询问的内容大同小异,都是对“统一制式、零件互换、检验之法”表现出浓厚兴趣,希望能“请教”或“合作”。

赵楷一律严词拒绝,心中却掀起了惊涛骇浪。

他意识到,自己低估了“标准化”理念的吸引力。效率和成本,是商业活动永恒的追求。他那套在将作监被百般抵制、步履维艰的“歪理”,在民间资本眼中,竟是点石成金的妙法!

这是一种极其诡异的错位感。

一方面,在庙堂之上,他的理念被斥为“奇技淫巧”、“违背祖制”、“墨家余孽”,阻力重重。另一方面,在江湖之远,民间商贾却以其纯粹的逐利本能,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实用价值,趋之若鹜。

这让他感到悲哀,又有一丝莫名的兴奋。

悲哀的是,体制的僵化和既得利益的阻碍,使得先进的生产关系难以在内部萌发。兴奋的是,生产力的发展自有其规律,民间的活力终将冲破枷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