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别叹气别叹气,我理解你的为难,但是……」
「而且……网上那些声音都是假的,我们都知道你的付出和辛苦,知道你实际性格温和,但工作就是这样的。」
「嗯,我知道了。」最后浮舟说。
*
说浮舟性格温和顺从……这不是真的。宿傩知道,她有坚持,有倔强,也有她的忧伤。
而说她激进,肤浅,愚蠢则更不客观。
「嗯,我理解公司的难处,与人为善的家伙多半不怎么惹人注意,吵架才有热点,大家爱看冲突。我知道要怎么做了,明天我会好好表现。晚安,大哥。」
浮舟聪明到知道大众热衷探讨的内容。
那晚,她翻开一本书。
狄德罗在《论盲人》这一作品中提出:观念来自于感觉。
人看到这一世界,就有了美丑观念;人听到语言,就知道优美和粗鄙的分别。
在平安时代的千年后,视听构成了科技时代的重要感觉,电子媒触已经成为人类的核心。没人能离开手机,大家拒绝不了从一块小方屏幕上看世界。
身高是当今男性一大痛点。
而丑陋则是隐形人类公敌。
宿傩向来明白人类之虚伪:对于丑陋的人,则不能批评其丑陋,而要说他灵魂高尚,或者顾左右而言他。
说出众人藏在心底不愿提及的事实,让他们想起自己的浅薄,触发防卫机制……浮舟成功了,她躺在床上睡觉的时候都有人谈起她。
抨击一个靶子,会让人觉得心里很舒服。
而事实上……她真的是那么想的?
答案宿傩早就在平安时代明了——
不,她曾是盲人。
那夜,浮舟纤细的手指轻轻摸索过以下字眼:
【倘若一个生下来又瞎又聋的哲学家来造人的话,我敢向您保证,夫人,他将把灵魂放在指尖。】
宿傩明白,盲人的世界很孤独……因为「圆心和出发点都是自己」。
一臂之内的距离是神圣的,它们都在半径内,伸手可碰。
触摸,而非凝视,对浮舟而言更接近本真。她没那么在意视觉效果,眼睛会骗人的。
只有长了很多只眼睛的人才会误以为后者比较重要,宿傩曾犯过这个错误。
现今他觉察,而后自我告诫:不会有下一次。
浮舟平和机敏到明白自己该说什么。
她又倔强坚持到阐述自己想说什么。
浮舟说了:
「灵魂总高于肉丨欲,排除虚妄追逐真实,但高天之下我们活着。有欲望,还有能看见皮囊的眼睛。」
最终浮舟说了自己的肺腑之言,意图排除视觉的干扰;
中间人选取了合适的部位播放,惩戒她改词和惹话题;
而观众知道了他们该知道的事,他们议论:肤浅之人。
皆大欢喜。
*
“看见什么?我没看见。”宿傩故作不知情,模样偏偏认真。
浮舟掐他手背他由着她来,浮舟不会用劲,真生气了用劲也没关系,只要她还理他就行。
“你真讨厌。”浮舟象征性地碰了两下就撒手,扭转身体朝外不看宿傩,“其实我根本没有那个意思,但没办法
,谁工作的时候不撒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