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这个想法,就是天真他妈给天真开门——天真到家了。
偏偏朱高炽,就是那个必须要杀了她们的人。
一切都要从朱元璋说起。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下诏让曾为他侍寝的40多名妃嫔殉葬,开启了明初皇帝大殉葬的先河。
以前,没能为皇帝生育的女人是有自己的去处的。要么在后宫挪个位置,到太后、太妃的居所守寡;要么干脆剃发出家,去官方的寺庵当尼姑。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防止有人给(死去的)皇帝戴绿帽。但是,事情总有点让人不放心。守寡有宣淫的可能,出家也有思春的概率。一个说的是历史上一些太后、太妃;另一个的典型就是武则天,她起初是唐太宗的妃嫔(昭仪),太宗死后她出了家,后来又嫁给了太宗的儿子李治。
由此,就不能说朱元璋的担忧全是无稽之谈了。不过,担忧归担忧,秦汉以来,无数皇帝都有过这种忧虑,谁都没做得那么绝。只有朱元璋不一样,他是个为了扫除隐患,不惜大杀特杀的人。为了排除隐患,功臣都能杀得一干二净,更何况并没有建功的妃嫔呢?
不需要照顾孩子的妃嫔,等皇帝死后要殉葬,也就成了明朝的祖制之一,后代只能效仿。
对朱高炽来说,情况更是如此。棺材里躺着的人是他的父亲朱棣,他得非常机械地遵守祖制,才能完成接班任务。朱棣这一支,最大的心病就是得位不正。朱棣本人在篡权之时和篡位之后,一直在努力塑造一个「父亲的优秀继承者」的角色。守朱元璋定下来的成法,就是最简单粗暴而又有效的方式,谁都说不出个「不」字来。
朱高炽本人应当很矛盾,但他背负着沉重的历史任务。由于有这个任务在身,就只能违背本性去杀人。
所以,在父亲朱棣花了14年建成的新宫殿(紫禁城)的广场上,朱高炽摆了几桌席,为即将赴死的女人们饯行。
女人们心情沉重地吃完饭,就「升堂」(登上殿堂)了。在贴身婢女和办事太监的陪同下,走到了停放着永乐大帝灵柩的殿里。这里肃穆庄严,白色和黑色的现场,有一半是为妃嫔们准备的,她们也即将成为死人。所以,升堂的过程中,她们就放声大哭。
图:乾清宫,朱棣死后灵柩停放在仁智殿,该大殿已不存在,形制类似上图
…
图:乾清宫,朱棣死后灵柩停放在仁智殿,该大殿已不存在,形制类似上图
上吊,就是她们「自杀」的方法。
殿上放着几排木桌,殉葬者被人扶上去。在她们脖子的位置有个绳套,从梁檁上垂下来。做起来比较简单,脖子一伸,桌子一撤,一了百了。
不过帝国的礼数是很周到的,由朱高炽亲自慰问,他会和殉葬者们说会儿话,问问她们还有什么愿望,他可以帮忙实现。大家的愿望当然是不想死,但不死是不可能的,于是包括韩丽妃在内的妃嫔们,都没求新皇帝格外开恩,只是趁机替亲属谋取了幸福。
韩丽妃没有血缘亲属,只有乳母一直照顾她,于是她替金黑求情道:「我母亲(金黑)年纪大了,能让她回国吗?」像这样的遗愿,朱高炽还是能答应的,虽然很快就反悔了,但毕竟当时答应了,使韩丽妃走的时候略微安详了些。
朱高炽反悔的主要原因,是怕金黑回国后和别人瞎聊。马上要发生的场面过于刺激,金黑见了人,难免跟人提起。在国内,见证这种事的人除了死者,都会得到相应的利益,前提是不能往外说。泄露禁宫里的秘密,是要「赐鸩酒」的。这就是国内所有人缄口不言的原因。朝鲜虽是附属,但毕竟不是在国内,就好像死在了夫家的女人,埋进地里,谁也不知道她到底怎么死的一样。
朱高炽履行完任务,就扭头走了。接下来是太监执行任务,从来反面人物都得由他们来当。否则朝廷上都是好人,坏事是谁办的呢?
眼下,他们必须催促妃子们赶紧去死,他们声调高扬,语气急促,温柔中带着狠厉的力量。妃子们知道没时间了,有的哭,有的闹,有的一言不发,有的变成了话痨。太监继续催促,韩氏也只好把头伸进了绳里,同金黑告别说:「娘,我去了!娘啊,我去了!」
生离死别,母女情深的感人场景还没完,韩丽妃的身体就猛地一坠,绳子突然绷紧,整个人吊在了空中。等烦了的宦官抽掉了她脚下的桌子,全身的重量瞬间压在了脖颈上。
几乎是一齐绷紧的,庄严的大殿上,女人们先后产生了抽搐反应,下头啜泣的声音在空荡的房间回响,直至女人们被勒得面色或红或白,有的涕泗横流,有的张嘴吐舌——上吊的死相并不那么安详,但最终还是安详的,她们穿着白色的衣服,犹如倒挂在天空的树。
太监们得各自具结,表示亲眼见证了某妃已死,并为此负责。至此,妃子殉葬的第一个过程——「自杀」便完成了。
其实,先让妃子自杀再陪葬,跟上古时期相比,已经算是「仁慈」了。
上古时那些殉葬的奴隶、战俘,通常都是被打个半死后再活埋的。
…
上图是郑州小双桥商代庙祭遗址中的殉葬坑,里头是大量的人骨架。他们是祭祀的人牲,尸骨基本上都有很严重的损伤。他们死前都遭受过严重的暴力,被人用刀、戟、斧、棍伤害,砸断了四肢、肋骨,击穿了脑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