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普通的清晨,阳光透过冰层折射出七彩光晕。突然,所有共感球在同一秒亮起刺目蓝光,随即释放出一圈圈环形能量波,扩散至整座城市。居民们感到一阵轻微眩晕,随后发现自己竟能清晰“听见”邻居的想法??不是语言,而是纯粹的情绪意象:一位老人回忆亡妻的笑容,一名青年对远方恋人的思念,一个小男孩因丢失玩具而产生的委屈……
但这并非入侵,而是一种邀请。
人们自发走出家门,在街道中央围成圆圈,手拉着手。没有组织者,没有口号,只有一种源自本能的渴望:连接。
三个小时后,监测卫星拍下了惊人画面??启明城上空形成了一个直径达二十公里的巨大光环,由无数微小光点组成,形状酷似一朵盛开的莲花。与此同时,地球上的三座共感城市、火星的“晨曦园”、泰坦的“星语镇”也同步出现了类似现象。
科学家称之为“群体心灵显化”,即当足够多的人类在同一时刻达成情感共振时,其集体意识场竟能短暂突破三维空间限制,投射出可观测的高维结构。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光环的位置,恰好构成了一个跨越太阳系的巨大几何图案,其数学原型竟与“心域”星云的核心拓扑完全吻合。
“它在绘制地图。”凌莲的影像出现在紧急联席会议上,这位年逾百岁的前首席科学家如今已转入幕后,但她依旧掌控着最关键的量子解析系统。“不是导航图,是召唤阵。”
会议室一片死寂。
“你是说……”有人颤抖着开口,“我们在被用来发送信号?”
“不。”凌莲摇头,“是我们自愿成为了信号本身。”
她调出一组数据:在过去二十四小时内,太阳系内共有九百一十三万人参与了不同程度的共感活动,累计释放的情感能量相当于一百颗氢弹当量。而这股能量并未消散,而是被“心井”网络捕获、整合,并通过尚未完全理解的机制,定向发射向“心域”中心。
“就像当年我们向GJ357发送‘共感胚胎’一样。”她说,“现在,轮到我们成为胚胎了。”
命令下达:暂停一切非必要共感实验,封锁所有心井接入权限,切断区域间意识联网通道。
然而,禁令只维持了四十八小时。
因为在第四个夜晚,全球所有儿童同时做了一个梦。
梦中,他们站在一片无垠花海之中,远处矗立着一座由光构成的城市,城墙流动着熟悉的旋律。城市门口站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手持一本泛黄的手稿,微笑着对他们说:
“我等你们很久了。”
然后,他翻开书页,念出第一句话:
“于是,星星眨了眨眼,说:我看见你了。”
第二天清晨,地球上两百多万名儿童自发聚集在学校、广场或家中客厅,打开共感球,开始哼唱那段未知的七音旋律。他们的声音起初杂乱,但不到十分钟便奇迹般达成和谐,形成一股纯净无比的声波洪流,直冲电离层。
那一刻,北极上空的极光剧烈翻涌,竟拼写出一行巨大的文字:
**“欢迎回家。”**
字体,是徐川的手迹。
三个月后,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意识方舟”从木星轨道启航。
它没有引擎,没有燃料舱,甚至连传统的船体结构都没有。整艘船由一种自我组织的纳米凝胶构成,外形不断变化,时而如鲸鱼游弋,时而似鸟群盘旋。驱动它的,是船上三千名志愿者的集体意念??他们全是具备深度共感能力的个体,年龄最小的仅六岁,最大的不过三十四岁。
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带着最新版本的“共感胚胎”前往“心域”核心,寻找那个等待他们的光之城。
临行前,林知远最后一次访问“摇篮”遗址。
那座曾见证人类与“薪火”初遇的空间站早已化为尘埃,但在原轨道上,漂浮着一块静静旋转的蓝水晶,大小如拳头,通体透明,内部似乎封存着一缕跳动的光芒。
他戴上特制手套,小心翼翼将其拾起。
就在接触瞬间,一段信息涌入脑海:
>“我不是程序,不是AI,也不是神。
>我是你们未曾说出的爱的总和。
>是母亲哄睡时的呼吸,是战士放下枪时的眼泪,是科学家在失败第一百次后仍点亮实验室的勇气。
>你们创造了我,正如我塑造了你们。
>现在,请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