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把话筒交给你。”
堂堂正正,开门见山——
正面硬刚。
乔纳森脑海里千丝万缕的思绪在汹涌,第一方案、第二方案,种种想法即将脱口而出,但反而是卡住了。
然后……一片沉默。
字面意义上地,安森没有开口,乔纳森也没有开口,一档脱口秀节目匪夷所思地出现了音频空档。
所以,这是节目事故吗?
现场观众看到这一幕,稀稀落落地涌现一些反应,笑声、掌声、欢呼,不一而足,但没有什么效果,反而越发凸显出尴尬。
一个两个面面相觑,这要怎么办?
小隔间里,海登也有些不确定,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什么他无法准确判断?
慢慢地,旁听观众回过神来——
奥斯卡奥斯卡奥斯卡,没完没了的奥斯卡,尽管奥斯卡至关重要,在英伦三岛也同样拥有不俗影响力;但实话实说,他们并不认为奥斯卡需要顶礼膜拜,那就是一次娱乐至死的盛会,影响力不容置疑,权威性和专业性却未必值得信赖。
当乔纳森一直抓住奥斯卡的话题不当之际,安森却始终坦然,巴黎是为了艾迪-斯里曼、伦敦则是为了乔纳森-罗斯,不管别人如何看待,安森始终相信时装周和脱口秀一样重要,不需要在奥斯卡面前表现得那么卑微。
单单是这一份心胸,没有通过贬低奥斯卡抬高身价,却也没有在奥斯卡面前低声下气,就值得令人佩服。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乔纳森依旧这个话题能够伤害安森,却在安森的坦然面前落了下乘。
看看乔纳森说不出话来,那是因为乔纳森意识到妙语连珠也不足以扭转局面。
于是,一个声音再次打破沉默——
“安森!”
一次呼唤,以燎原之势席卷全场,不仅因为喜欢安森,而且在安森身上感受到了真挚以及作为演员的独立人格。
这绝对是瓶所不具备的品质,看看海登就知道了。
“安森!”
“安森!”
一遍,再一遍,又一遍,全场沸腾,转眼就浩浩荡荡地席卷全场,以山呼海啸的姿态将音频填满。
这一幕,被“泰晤士报”誉为“安森时刻”——
当所有人心脏一缩左右摇摆的时候,到底应该桀骜不驯地展开攻击,还是应该顺应主流地表示忠心,安森却给出一个截然不同的答案,在名利场的洪流之中展现自己的理解和立场,这是一个艺术人格的诞生。
“泰晤士报”认为,和好莱坞相比,安森反而在英国赢得了学院派的芳心,数不胜数的学院老学究们非常满意安森站在奥斯卡面前不卑不亢的态度,不需要通过攻击奥斯卡展现个性,也不需要迎合奥斯卡来打通业内人脉,而是真正展现自己的姿态,这份坚定令人侧目,更加令人赞叹。
如此景象,恐怕也是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
包括埃德加和伊芙。
一档脱口秀而已,事情却完全偏离了轨道。
而漩涡中心的乔纳森更是如此,晕头转向,头晕目眩——
事情,到底是怎么发展到这里的来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