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小说

BL小说>大唐之最强皇太孙 > 第2293章 被骗惨了(第1页)

第2293章 被骗惨了(第1页)

其实关于拜占庭帝国的谎言,老百姓还知道很多当兵这件事情只是其中的一个而已,被挖出来就是朝廷的谎言,没有被挖出来就被掩盖过去了,这一点所有的人也是非常清楚的,总之现在老百姓对于拜占庭帝国的朝廷那是一点儿的话也不相信,因为都被骗惨了。

就拿去年强行征税来说,很多人都奋起抵抗,甚至要站起来和官府讲两句公道话。但是最终的结果又如何呢?还不是被他们给坑过去了,这帮人开出了一种条子,也就是现代债券的一个雏形。告诉所有的老百姓,这并不是多收你们的税,而是提前收你们的税。

南海渔村的夜,潮声如诉。咸湿的海风穿过窗棂,吹得油灯摇曳不定,少年手中的书页沙沙作响。他叫阿海,是村中唯一识字的孩子,父亲早年死于台风,母亲靠织网为生。那本《民生策论》是他用三筐鱼干从一位路过的商旅手中换来的旧书,封面已磨破,边角卷曲,却一字未落,每一页都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那是皇太孙亲笔所题,墨迹深浅不一,仿佛穿越千里而来,在这陋室中静静燃烧。

阿海读到“民之所欲,政之所向”一句时,手指轻轻抚过那行小字:“百姓不是被治理的对象,而是共治的主体。”他的眼眶忽然湿润。去年冬天,县吏强征“潮税”,凡临海搭棚者,每月须缴铜钱二十文,否则便拆屋驱人。母亲不肯交,结果半夜被人推倒竹棚,织机也被砸碎。她跪在泥泞里哭喊无门,直到邻村来了个背着黄包袱的年轻人,说是“言路巡查使”,才帮她们写了诉状送往长安。

三个月后,朝廷派御史查实,罢免县令,退还赃款。那年轻人临走前留下一句话:“记住,你有权说话,哪怕声音再小。”

阿海从此立志读书。他知道,自己念的不只是文章,而是一盏灯??一盏能照亮黑暗、让弱者不再沉默的灯。

可近日,村里气氛渐变。几个外乡人悄然入住村东废弃的龙王庙,每日分发一种红糖饼,饼纸上印着凤凰图案,与当年敦煌孩童所得如出一辙。起初村民只道是善心施舍,后来才发现,凡吃了糖饼的孩子,夜里竟会喃喃自语:“圣火将临,唯信者重生。”更诡异的是,有人亲眼看见一名老妇偷偷烧毁自家藏书,包括一本《农事手册》和半卷《千金方》。

阿海察觉不对,悄悄收集了几张糖纸,借着月光细看,果然在凤凰尾羽处发现极细的小字:“光明不假外求,唯听神谕。”他心头一震,立刻翻出那张泛黄剪报??**“火种不灭,薪尽火传。”**这八个字,曾让他彻夜难眠。如今,他终于明白:有人正试图用虚假的火焰,熄灭真正的光。

翌日清晨,他背着书包步行二十里,赶到县城邮局,将糖纸与记录寄往长安言路台。邮差接过信封时低声说:“最近这类信多了。岭南、江淮、陇南都有类似消息……好像他们又回来了。”

阿海默默点头,返程途中路过学堂,听见教书先生正在讲《辅政约法》第五条:“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信仰之名剥夺他人求知权。”他驻足良久,终是走进去,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

**“若一种‘真理’害怕质疑,它就不是真理。”**

---

长安,文明殿。

李砚展开阿海来信,指尖微微发颤。案头堆积如山的快报中,已有十七起类似事件上报,分布于九道二十三州,手法高度一致:先以糖果诱童,再散布“末世将至、唯有归火可救”的谶语,继而鼓动焚书、闭学、断驿路,甚至有村庄开始拆除官设识字牌坊,称“文字乃迷障,唯有神谕通天”。

“他们学会了伪装成民间信仰。”阿依古丽站在窗前,望着殿外连绵不断的奏报队伍,“这一次,他们不再打着‘护传统’的旗号,而是自称‘新火教’,宣称杜大人当年点燃的文明之火只是‘过渡之焰’,真正的大光明将在永熙十五年元宵夜降临长安,届时‘不信者将化为灰烬’。”

苏烈冷笑:“好大的野心。十年前他们想篡改制度,如今竟敢预言天命?”

“这不是预言,是策划。”杜荷的声音虽弱,却依旧清晰,“他们在制造恐慌,利用人们对未知的恐惧,把理性塑造成冷漠,把开放说成背叛。他们的目标不是政权,而是人心??一旦百姓宁愿相信一个谎言,也不愿面对复杂的真相,那我们的所有努力都将崩塌。”

殿内寂静。

良久,皇太孙起身,走到舆图前,手指缓缓划过从南海至敦煌的漫长路线:“他们沿着我们当年‘寻火之旅’的足迹,反向行走。我们送去书,他们就烧书;我们建立开放书屋,他们就建‘净心堂’;我们教人识字,他们就教人背诵‘神谕口诀’。”他顿了顿,眼中寒光一闪,“他们在复刻我们的形式,掏空我们的灵魂。”

“所以,”杜荷轻声道,“我们必须再做一件十年前没做的事??不是宣讲,而是启蒙。不是对抗谣言,而是教会每一个人如何思考。”

于是,《长安日报》再次改版,推出全新专栏《火问?少年篇》,专为十二岁以下儿童设计。每日一则思辨题,配以插图与白话解说。第一期题目是:“如果你最好的朋友相信一个你看不懂的秘密咒语,你会跟他一起念吗?为什么?”

答案如雪片般飞来。

有孩子写道:“我会问他这个咒语能不能治病、能不能让庄稼长大。如果不能,那它就不重要。”

一名盲童说:“我听不见别人念什么,但我能听见谁在撒谎。因为撒谎的人,心跳更快。”

最令人动容的是一位苗寨小女孩的回答:“我奶奶说,真正的神灵不会只告诉一个人话,却不让别人听懂。”

与此同时,朝廷下令在全国五百所基层学堂增设“理性启蒙课”,内容涵盖基础逻辑、证据识别与信息溯源。教材由太学与万国书院联合编撰,首章标题便是《如何分辨谁在说真话》。

课程推行之初,阻力重重。某些地方士绅联名上书,称“此等学问蛊惑童心,坏乱纲常”,更有寺庙住持公开焚毁课本,宣称“孩童应修来世,岂可沉迷俗智?”甚至有官员暗中阻挠,拒绝拨款。

然而,一封来自黔中山区的信改变了局势。

写信人是一名女教师,名叫柳芸。她在信中讲述了一个真实故事:村中新火教徒煽动家长,称“识字会招鬼祟”,逼迫孩子们退学。她不愿放弃,便每晚提灯家访,挨户讲解《辅政约法》中的教育条款。有一次,她走到半路遭遇暴雨,摔下山坡,右腿骨折。可三天后,她拄着拐杖继续前行,只为告诉一位老农:“您孙子认得‘药’字,将来就能看懂药方,少死十次。”

最终,全村孩子重返学堂。

她在信末写道:“我不是在教他们读书,我是在教他们活下去。”

这封信用快马送入宫中,皇太孙亲自将其抄录于太极殿屏风之上,并下诏曰:“凡阻童子求学者,视同谋逆;凡助学子启智者,授‘明路灯’勋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