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陈屿交出初剪版。十分钟,无配乐,全程手持拍摄。最动人的一段,是周姐在隧道尽头停下脚步,对着墙壁轻轻说了句:“老李,今天又清完了,你放心吧。”
林默皱眉:“老李是谁?”
陈屿翻看采访笔记:“她丈夫,十年前因突发心梗倒在岗位上。那天他刚完成一次紧急排障,回去的路上倒下了。单位给了抚恤金,但她一直没领全??她说,‘他没做完的事,我替他接着做’。”
林默沉默良久,起身走到电脑前,重新调出画面。这一次,他注意到周姐每次开工前,都会摸一下左胸口口袋??那里常年别着一枚褪色的工作证,照片上的男人笑容朴实。
“把这个加进去。”林默说,“不是为了煽情,是为了证明:一个人走了,另一种方式还在继续。”
片子上线当晚,评论区涌来大量地铁员工留言:
>“我在信号楼值班三年,第一次被人看见。”
>
>“我妈也是清洁工,她说看完哭了。原来她不是‘扫地的’,是‘保命的’。”
>
>“昨天我坐末班车回家,看见他们在作业,我隔着窗朝他们挥手。他们愣了一下,也挥了。那一瞬,我觉得这座城有了温度。”
更意外的是,某地铁集团宣布设立“隐形守护者勋章”,每年评选一批基层员工,并将他们的故事制成音频,在特定车厢循环播放。一位调度员在接受采访时哽咽:“我女儿终于愿意在作文里写‘我的爸爸是一名地铁人’了。”
陈屿看着数据,手指微微发抖。他转头看向林默:“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你说‘主角不需要镁光灯’。因为他们从来不是为被看见而活着,可一旦被看见,世界就会不一样。”
林默拍拍他肩膀:“接下来,轮到你选下一个故事了。”
陈屿沉吟片刻,翻开日记本,写下新标题:《晨光之前》。
与此同时,王雨晴带来一个消息:教育部拟将《听见的脚步》改编为中学语文教材配套读本,邀请主创团队参与内容编撰。但争议随之而来??有专家认为“这类题材过于沉重,不适合青少年”。
林默受邀参加教育研讨会。会上,一位教授直言:“学生需要励志榜样,比如科学家、企业家。这些普通人,虽然值得尊敬,但不具备‘成功示范性’。”
林默站起来,语气平静:“那请问,什么叫成功?”
对方愣了一下:“至少要有社会影响力,能带动进步。”
“王伯烧了四十年锅炉,让三万居民冬天不断暖;张师傅开了三十年夜班公交,载过十万名晚归的人;老吴走遍八十个山村送信,帮上百家庭收到亲人最后一封家书。”林默一字一句地说,“他们改变过多少人的命运?如果这都不算影响,那什么才算?”
会场静了几秒。
另一位女教师举手:“我班上有学生看了视频后,主动去养老院做义工。他说,‘原来陪伴也是一种职业’。这种价值观,课本教不了。”
最终,教材编写组决定增设“平凡之光”单元,收录《听见的脚步》节选及观众反馈信件。其中,那封社会学新生的来信被全文引用。
项目逐渐步入正轨,《城市心跳》第二季进入后期制作。然而就在剪辑关键期,李小军突然病倒。
急性肺炎,住院两周。等他回来时,驿站已积压十几双待修的鞋。他咳着坐回椅子,拿起工具就想干活。
“歇两天。”林默拦住他。
“不能拖。”李小军摇头,“王伯那双鞋,胶还没补好。他说下周要带去社区展览,代表‘老一代劳动者’。”
林默心头一震。他这才发现,老人最近常来驿站,有时只是坐着,看看墙上的照片,听听录音里的炉火声。
当天下午,他带着陈屿去医院探望李小军的母亲。老太太卧床多年,意识模糊,但听见“修鞋”二字,竟睁开了眼。
“小军……还接活?”她喃喃道。
“接呢。”林默握住她的手,“手艺比您当年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