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留了个心眼,发弹幕问道:【博主贴个全词上来啊!咱们都不记得了,要对照着看才行】
其实康熙就是想要看看,这词里面会不会提到其他帝王的名字。
但是他注定失算了,伍爱华看了眼全词内容再确定了一下,就把《沁园春·雪》整首词都贴上了屏幕上,古人们在弹幕上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欲与天公试比高!好强的气魄啊!”有古人感慨。
“这所谓主席,难道是皇帝一般的职位?这是帝王词啊!”
“帝王词?这和李煜的截然不同,想来是汉太祖‘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般的开国气概了?”
“可不是,词里都说了要还看今朝了。”
“虽然咱们主席说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但事实上这是词牌需要导致的夸张对比,成吉思汗本人不一定文韬,但是一定武略,管理能力、政治斗争能力和军事能力都是世界一流。”
“首先,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这说明他的政治斗争能力很强,其次,成吉思汗能够管理好这些部族,管理能力也一定不弱,最后,成吉思汗先后灭了西辽、西夏、金国,本身军事实力绝对不弱。”
辽国人:等等,西辽?这还有我们的事情?
李元昊则是皱眉:西夏竟然是在金之前亡国的?
“蒙古灭掉西夏和金国都只花了几年的时间,但是元朝灭掉金国后,和南宋对峙了四十多年,才统一了中原大陆,所以成吉思汗自个儿并没有看到南宋纳入自己帝国的版图,还是忽必烈完成了对于南宋地盘的攻占。”
忽必烈这个名字,宋朝和金国、西夏的官员们都没有记载的欲望,毕竟和南宋对峙四十多年,这个忽必烈肯定是蒙古崛起之后才生出来,知道名字也没什么用处,最关键的是怎么搞死成吉思汗——宋金西夏等国人想着:这才是从根源解决问题啊。
第127章
在无数人问成吉思汗的真名之时,专家组的一名专家还是没忍住推了推自己的眼镜,问道:“让爱华透露这些内容,真的没有问题吗?”
另一名专家并没有近视,回答着同事,也是坚定自己的信念:“这天幕出现后,历史就会有拐点了,我们也注意着没有透露开国皇帝的原名,后续历史怎么走,已经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了。”
路过的专家闻言笑了笑,对着两人说道:“别说什么控制历史,就是现在提高法治程度,也是我们刷分刷出来的,日后如果没有足够的好处吊着,或者在那位作业完成之后不能继续和古代位面沟通,谁也不能保证法治进程会不会倒退。”
说起这话,三人都叹了口气。
伍爱华此时还在兢兢业业地按照计划直播。
“如果大家读金庸,那么一定知道襄阳之战。”
“其实襄阳之战时蒙宋之间非常重要的一次战争,在那之前,窝阔台和蒙哥两次作为大将攻打宋朝,都壮志未酬,直到忽必烈南征,通过襄阳之战奠定了自己胜利的基础,并获取了战略优势。”
“历史上襄阳之战足足打了6年,南宋兵将一直没有屈服,想想如果靖康年间皇室和朝堂能有这种坚韧和魄力,哪里还会有什么靖康之耻的存在?”
【万万没想到南宋居然这么牛,蒙古大军横扫欧洲是不是都没用到四十多年?】
【没用到!刚刚去查了,打到欧洲多瑙河和非洲埃及,一共用了四十年,三次西征】
【对不起,我承认我对宋朝是大声了点,你们还是很牛逼的】
【十万宋人投海自尽你们以为是开玩笑?咱就是说,不愧是黑胖的血脉,品德不一定多高,但是比光头义的血脉有种多了!】
看到弹幕这些夸赞,南宋艰难抵抗蒙古人的将士们都露出苦笑:所以最后还是败了吗?
“有人或许会说,南宋之所以能够撑那么久,是因为当时蒙古也在西征,双线甚至多线作战,南宋并不是他们当时的战略重点。”
“博主我不懂古代军事,但是我可以说,宋朝当时的组织能力、反抗力度、顽强程度,绝对是给了蒙古人一些小震撼的。”
“具体就体现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认为南宋的法制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也许是因为对峙了四十多年,蒙古人从一开始习惯法,逐渐认可汉人法制的作用,于是也开始学习起了宋朝的法律,忽必烈将这件事情称为‘祖述变通’。”
“祖述变通中的祖述指的是蒙古的习惯法,忽必烈将其上升为律令条格,而变通指的是参照宋和辽金的法律制度立法。”
“当时元朝的君臣已经达成了共识,就是治理国家,行汉法可长久,故国家当行汉法。”
【这么说来,当时欧亚非用的都是咱汉法?】
【这说明当时汉人的立法比欧亚其他国家的立法要高级地多!】
【别的不说,汉法的教化能力确实强,教出来一堆顺民,不像外国农民动不动就要起义】
【???前面那位你在说什么?是汉法教化能力强,才让中原人民不会轻易造反,不然人家西方造反都是让国外免税,砍了国王王后还会找出他们血缘最近的人登基,咱华国可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达成要用汉人法律治理国家的共识之后,元朝也吸纳了之前辽金的好经验:分而治之。”
“简单来说,就是不同种人用不同种的法律。”
“在元朝刚刚统一中原开始立法的时候,元人将人分为了汉人、北人、蒙古人,因为民族间文化差异极大,并且当时北人生活在原本金国和西夏的治下,和南宋汉人的风俗习惯已经有很大不同,所以分别治理也是一个尊重习俗的有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