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毫不知情的人惊讶和不满,打听别人的做法后也跟着做,分家,转土地隶臣给儿孙。
反正土地就没有向外卖的。
有门路的人去打听科举情况,打听到消息后震惊,然后传给亲友,一传十,十传百,科举一事居然比新颁布的土地律法更受民众关注。
小官员,富户,落魄贵族,落魄士族盯上科举,那是一条通天的路。
就连送孩子去书院的普通人家也期盼起来。
唐启阳和徐兰细看新土地法内容,觉得没什么大毛病,现在地广人稀,整个关中还不到百万人口,以后人口增多,开的荒地会越多,土地会大增,这是历史走向。
他们知道以后云梦泽有一部分会变演成可耕种的平原,却不能推断将来扶苏之后会是谁登上皇位,是什么样的人,推算出历史走向,甚至将来二世会不会扶苏也不能肯定,他们纵有能力,能做的并不多。
他们夫妻名下的土地远远够不上规定的数目,不用做什么。
张良也把新土地法细读并研究透了,觉得这个土地法可以,可以遏制大家族用手段无限扩张土地和隶臣隶妾。
楚国即将被灭,秦军将无仗可打,推出科举制可以缓解军功授爵制的矛盾。
荀子和学生们拿着新颁布的土地律法看了又看,又细细琢磨。
荀子脸上露出笑:“好,好啊,新土地法和科举,大秦稳了!要是灭楚国后能废除一些严苛律法就更好。”
李方说:“宗室人员,无官无职的人能拥有的土地数量还是太多。”
荀子说:“再少就要生乱。”
王羽问老师:“老师,秦王灭楚后会废除严苛的律法吗?”
荀子肯定说:“会,不过不会马上废除,要过两三年完全稳定后才会废除。”
第104章四海一
荀子真是高兴,他年轻的时候亲眼看过两场战争,死人无数,那场面太惨烈,赵军在长平被白起坑杀四十多万令他好长日夜不能寐,他不希望再有战争,但是世间并不以他意志发展,各个诸侯国继续相互攻伐。
但如今终于有结果。
李方回想自己初见秦王的时候他才四岁,小小的孩子性子沉稳,练剑和读书都很认真,唐君和兰娘子极喜爱他,他看唐君和兰娘子时眼里闪着光,在他们面前乖巧。
如今那个小小孩子成为一个雄才伟略的人物。
李方说:“不开智的黔首不知道仁义礼智信,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偷拿别人的东西不对,甚至抢人财物,伤人杀人也没有觉得不对,需要严峻律法约束其行为。”
荀子眼里饱含希望:“希望法治,仁治,德治能并行。”
王羽:“唐君在,应该没事问题。”
李方感慨:“当初我听唐君说他和兰娘子的愿望是天下无饥寒觉得他不实际,见他在墙上写的四句,看最后一句“为万世开太平”觉得他不知天高地厚。”
王羽眼里佩服:“吾辈之楷模!”
荀子微微点头,唐君和兰娘子大贤。
前方战场消息并不闭塞,王翦和李牧蒙武先后收到新土地法的册子。
这些年,蒙武一直驻守在外,常收到两个儿子的来信和包裹,对朝中和咸阳的变化并不是一无所知,他感觉那些变化快得令他陌生,有被落下之感,如今看新的土地法,被落下的感觉更深刻。
王翦虽然在休兵几年里回咸阳一年多,但也感觉朝中和咸阳的变化令他陌生,感觉自己跟不上变化,他不得不承认,自己老了,新土地法对王家并没有冲击,他没有什么想法,以后世道要变,只遗憾王家后辈没有会读书的人,也没有出色的将领,王离也不太行。
李牧仔细看了新土地法,看到长远影响,觉得这里面必有唐君的主意,自己在上谷所做是值得的。
新时代就要到来。
这一年,唐启阳和徐兰都没有回邯郸,他们托一个镖局给邯郸送去一批东西,他们见颁布新土地法后民间反应不大,便带几套衣物去风溪庄住,每天进山打猎采药,随心所欲过一周后再回城里。
他们回城第二天,信陵君上门找唐启阳谈话,他询问唐启阳意见:“我想在渭河南岸离大石桥不远建一个三层高楼做饭馆,你觉得行吗?”
有眼光,唐启阳说:“行啊,只是三层算不上高楼,五层如何?”
五层?
信陵君本觉得三层已经够高,不想唐启阳还加两层,深深吸一口气后问他:“五层?你认真的?”
唐启阳淡定说:“是啊,五层,生意指定很好。”
信陵君眼里怀疑:“五层高的楼不会塌?”
唐启阳语气笃定:“不会,外墙两尺厚,里面承重墙一尺厚,还有有柱子,不会轻易塌,有兴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