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突如其来的惊喜
处置完秦放连同相干人等,整个县衙瞬间少了不少人,县中的大户也战战兢兢的,不是不敢出门,就是已经背好了包袱,准备寻个时机赶紧逃难。
在不少人恐惧到夜不能寝的时候,天师总算停止了继续公审的行为,准备带着嗓子已经沙哑的亲卫们返回襄阳。
他们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但气还没松多少,就又听到了一个噩耗。
襄阳新派了县令和吏目过来,还要继续查案!
听到这个噩耗的大户们两眼一翻,直接昏了过去。
*
襄阳城,洲府。
看着回来的刘琰,诸葛亮笑着打趣道:“曦玉出门一趟,看起来玩的很是开心啊。”
“哪有!”
刘琰忍不住抱怨:“说好的出门不工作,结果又变成了加班,倒是,哎?军师,你手上怎么还有道黑…斑?”
“我去工坊看了看。”
诸葛亮笑道:“最近复原出了连纺二十根线的缫丝机与飞梭纺织机,能够连接蒸汽机使用,很是不错。”
懂了,新机器很好,诸葛亮肯定是上手试了,然后蹭上了机油之类的东西,结果没洗掉。
刘琰有些惊讶,她印象中那些工匠还处于手工制作的状态,什么时候忽然能生产工业化制品了?
“咦?最近工匠们的复原产品速度明显快了不少啊,连初级工业化的纺织机器也造出来了?”
“是。”
诸葛亮颔首应道:“还是调整过制造成本的,可以大规模生产。”
这可真是件喜大普奔的好事!
他们现在的发展路径和近现代比较相似,都是依靠外力强行提升国内的工业发展,只不过是思想先行,后跟工业。
倒不是为了求稳,相反,经济基础决定社会政治制度以及思想意识,先提工业才是最重要的,没有先提它,完全是工业提不起来。
第三次工业时代的机械,小型的还好说价格便宜实惠好用,但大的工厂化设备价格就开始飙升,倘若只有设备,那还能够接受,但它们运转起来用电,电压不同,需求量还太大。
那想用太阳能供给,成本将暴涨到一个可怕的数字,用油发电成本倒是低一些,但持续更久了,照样难以承受,更不要说还有操作难度,机械效率太高之类的问题了。
卡在这个前后衔接不上的档口,的确有些要命,但刘琰也没办法,她原以为还要再等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复原一些基础的机械设备,再慢慢衡量价格进行生产,没想到忽然就复原成功了?
哪怕是初级机械设备,那也是机械设备!比全靠手工不知道快了多少,尤其还可以与蒸汽机相连,不仅生产效率能够极大幅度提高,还不用愁动能供给,这就可以建纺织厂了!
有国营工厂,就能将大量的人力吸收进来,创造更多的商品,进而推动商业经济的发展,形成正向的循环,更能有效的推行新政——
脑海中略过这些的刘琰止不住吸气:
“等等,我这才离开四天吧?怎么感觉像是离开了一年?工匠是不是也开了挂,缫丝机与纺织机都可以量产了?”
诸葛亮开口道:“曦玉忘了?石门已经建了冶铁坊与加工铁厂,这月产铁量已经达到三百五十一吨,不然如何供应得上这么多农具,还有百姓所需的日常用具?”
他有些感慨。
“昔日铁矿年产铁最多时,也不过是四百吨上下,如今翻了近十倍,全赖煤与后世高炉之功,这么说起来,怪不得曦玉你对武昌周围的煤铁矿如此念念不忘啊!”
“你说这个,我总算想起来了。”
刘琰回想着这几个月所购买的物资,将那些分散但相关联的支出统计在一起,粗略的估加了一下,再次倒抽了口冷气:
“等等,为了建这个石门铁厂,你陆陆续续砸进去近一个多亿?我怎么记得之前你说只用一千来万,啊,你那时候说是增加一倍产量,现在近十倍……也还行吧。”
上亿的支出对普通个人来说着实有些可怕,但对于铁厂来说,已经便宜到不能再便宜。
清末有名的汉阳铁厂,建造了整整三年,累计耗资五百万两白银,折合现代人民币大概是七亿多近八亿元。
不过人家产铁量也足够骇人,三年产能达到十四万吨,平均每年生产四点七万吨铁,四千吨的产量还够不到对方年产的一个零头。
但他们这也不能单看铁产量,技术上的不足与时间紧短在那儿摆着呢,铁厂满打满算也就建造了四个月,能靠现代工业设备缩短差距,稳步推进到月产三百五十七吨的数目,几乎可以说是奇迹了。
只不过,当初建设时并不是全投入在‘铁厂’上,而是大量相关的上下游行业,又根据需求和能力分成了若干项目,譬如修路造车,挖矿工具,工匠培训等等,再让合适的人去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