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应急小组迅速启用备用井水并投放净化剂,但仍有个别村民出现肠胃不适症状。个别心怀不满者趁机散布谣言:“都是搞什么高科技惹的祸!以前喝井水几十年都没事,现在装个‘智能水表’反倒喝不上干净水了!”
流言像野火般蔓延。有人开始质疑光伏发电是否辐射超标,有人说少年科学院的孩子“被洗脑成了机器人”,甚至有家长偷偷带孩子去县城医院做“电子污染检测”。
压力如山般压来。赵振国却没有急于辟谣,而是做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他联合村医、环保志愿者和周野的技术团队,发起了一场名为“透明七日”的全民行动。
每一天,他们都会发布一项关键系统的运行报告:
第一天,公布全村水质实时监测数据及处理流程;
第二天,开放数据中心参观,讲解每一笔资金的流向;
第三天,邀请村民代表参与无人机巡田任务,亲眼查看作物生长状况;
第四天,举办“爸妈进课堂”活动,让父母体验孩子日常学习的编程与科学实验;
第五天,直播一场真实的村级议事会,议题是如何分配冬季取暖补贴;
第六天,发布《青山村年度生态账本》,用通俗图画展示碳排放、水资源利用等指标;
第七天,举行全村篝火晚会,孩子们表演自编自导的舞台剧《我和AI种水稻》。
那一夜,火光映红了半边天。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吃着烤红薯,看着台上的孩子穿着用回收塑料袋做的“未来农服”走秀,笑声此起彼伏。
一位白发老人站起来说:“我活了七十岁,头一回觉得,原来‘科学’这两个字,也能这么暖。”
风波就此平息。而真正的转变,发生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主动报名参加“乡村未来计划”的进阶课程;几位曾在外打工的夫妻双双辞职回乡,加入了新能源运维团队;就连那位最早反对改革的老支书,也在孙子的帮助下学会了使用区块链投票系统,还骄傲地在家族群里晒截图:“爷爷也能搞民主啦!”
腊月初八,雪落南岭。银装素裹的村庄静谧如画。赵振国站在幼儿园门口,看着孩子们在雪地里堆出一座巨大的“太空农场”,里面有太阳能板、自动灌溉渠,还有一个歪歪扭扭写着“2070年中国火星基地”的牌子。
小丫跑过来抱住他胳膊:“爸,今天我们许愿了!全班同学都想长大以后当‘新式农民’!”
赵振国笑了,眼眶微热。
他知道,这场始于打猎养家的重生之旅,早已超越了最初的温饱命题。他们不仅改变了生活的模样,更重塑了人们对“农村”“农民”“命运”的理解。
这一晚,他写下日记的最后一段:
>“我不再是那个靠预知未来取胜的重生者。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丈夫、村干部,和千千万万奋斗者一样,在泥泞中前行,在风雨中坚守。
>但正是这份平凡,让我看清了什么是真正的力量??那是无数普通人汇聚而成的信任之河,它不喧嚣,却足以冲垮一切偏见与阻碍。
>明天,我们将迎来第一批赴京参展的孩子们。他们会站在国家会议中心的聚光灯下,讲述属于田野的故事。
>而我,只想默默守在这片土地上,等春风再来,等新芽破土,等下一个梦想,悄然生长。”
合上笔记本,他推开房门。屋内,王秀兰正抱着小丫讲睡前故事,灯光温柔洒在三人身上,宛如一幅永不褪色的年画。
窗外,雪仍在静静地下。
可春天,已经在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