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并不出名,真正出名的是《火星救援》。
它起于《火星救援》的铺垫,所以整个内娱在那段时间都在盯着池野的下一个科幻项目。
为此,正当时,也抬高了池野在圈内的地位,只是时间过了很久,。。。
夜雨又落了下来,细密如针,敲在“感知塔”的钛合金穹顶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无数人在低语。池野坐在控制室最角落的位置,面前的主屏幕上正同步着全球十七个“声屿站点”的实时数据流。南苏丹的鼓点节奏稳定上升,说明那里的孩子们今天情绪平稳;冰岛的孩子们刚刚结束一场梦中合唱,脑波图谱呈现出罕见的六重共鸣;而格陵兰岛的骨笛信号仍在持续波动,仿佛那位因纽特少年还未从某个深梦中醒来。
他揉了揉眼睛,指尖还残留着白天摸过的一根竹管的温度。那个递给他竹管的小男孩叫阿木,是三个月前从川西山区接来的失语症患儿。起初他一句话都不说,只用手指在泥地上画出扭曲的线条。直到某天夜里,他突然爬起来,把一根烧火用的竹筒削成吹管,对着月光吹出一段断续的音。那一刻,实验室的共振捕捉系统第一次记录到一种全新的声纹结构??像是风穿过枯枝,又像是雪崩前山体的呻吟。
“那是‘大地的呼吸’。”陈岚当时看着频谱图喃喃道,“他在用声音模仿地震。”
现在,阿木已经能和别的孩子一起排练《重生协奏曲》了。他们不用乐谱,也不分乐器,每个人手里拿着自己做的“声音工具”:空罐头、碎瓷片、铁链、枯藤……甚至有人抱着半截倒塌房屋里扒出来的门板。音乐在这里不是演奏,而是释放,是倾诉,是一次次把埋在心底的东西挖出来,放在阳光下晾晒。
池野正看得出神,忽然发现右下角一个红色警报框无声跳起??来自阿富汗东部边境的远程接收端出现异常信号波动。频率极低,几乎贴近地壳震动的阈值,但波形却带着明显的人工节律。
“这不可能……”陈岚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不知何时已换上工作服走了进来,“那个站点去年就被迫关闭了。塔利班查封了学校,所有设备都被砸毁。”
池野没说话,手指快速调出信号源坐标。定位显示,信号并非来自原站点,而是距离其二十公里外的一处废弃通信基站。更诡异的是,信号每隔七分钟重复一次,每次持续四十三秒,恰好与法尔扎娜初来时那段摩斯密码的节奏完全一致。
“三短、两长、一停顿。”陈岚低声念着,“可这次……不是童谣。”
池野启动解码程序,将音频导入语言模型分析模块。几分钟后,一行文字缓缓浮现:
**“她说你还欠她一首歌。”**
空气仿佛凝固了。
池野猛地站起身,心跳骤然加快。他知道这个“她”是谁??不是法尔扎娜,也不是朵朵,而是十年前那个在喀布尔郊外难民营里,曾用乌德琴为孩子们弹唱《回声》的女人。周晚从未提起她的名字,但在某次深夜录音中,她无意间哼过一句:“萨比哈,你听见了吗?”
萨比哈,意为“清晨的光”。
那是周晚的老师,也是第一位真正理解“声音即生命”的女性音乐治疗师。她在一次空袭中失踪,尸体至今未被找到。而根据零星资料,她最后留下的作品,正是未完成的《回声?第二章》,据说要用三种不同语言的童谣交织而成,象征战争中破碎灵魂的重聚。
“这不是恶作剧。”陈岚盯着波形图,“信号中含有微弱的生物电特征,像是……有人在用身体传导振动。”
池野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法尔扎娜第一次拨动断琴时的画面。那时,她的旋律竟然与周晚的α脑波共振。而现在,远在三千公里之外,同样的机制似乎正在被重新激活。
“我们得联系周晚。”他说。
周晚正在“梦的房子”教法尔扎娜织一块彩色挂毯。两人盘腿坐在地板上,手中彩线交错,像在编织一段看不见的旋律。听到消息时,她的手微微一顿,随即放下梭子,走进隔壁的静音舱。
她戴上特制的骨传导耳机,让系统将那段信号转化为可听频率。当第一个音响起时,她整个人剧烈一震,瞳孔瞬间收缩。
“这是……我的左手在弹。”她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我明明已经……”
没人打断她。他们都记得三年前那场车祸??周晚左臂神经严重受损,虽经手术修复,但仍无法正常发力。她从此极少用左手按弦,连练习都改用右手主导。
可此刻播放的音频中,分明有一段细腻至极的滑音技巧,那是只有她本人掌握的独特指法,且必须依赖左手小指的精准控制才能完成。
“有人在替我演奏。”她说,语气里没有恐惧,只有一种近乎宿命的平静,“或者……是我自己,在另一个地方。”
池野看向陈岚。后者正紧盯着数据分析屏,脸色越来越白。
“池野,你看这个。”她指着一组叠加图谱,“这段信号的谐波结构,和法尔扎娜入睡前常哼的那段《阿米娜之歌》有78%重合度。而且……它还混入了一种我们从未见过的声学模式??像是多个大脑在同一时刻产生相同的思维频率。”
“集体共鸣?”李砚推门进来,手里拿着刚打印出的卫星地图,“不止如此。我查了气象数据,过去七十二小时,阿富汗那个区域根本没有人类活动迹象。风速、湿度、电磁场全部异常稳定,按理说不可能产生这种级别的声波传播。”
“除非……”梅朵站在门口,怀里抱着一台老式录音机,“除非声音不是通过空气传的。”
她按下播放键。
滋啦??
一段模糊的女声响起,带着浓重的杂音,却是清晰的波斯语:
>“当土地记住哭泣,石头也会唱歌。不要相信耳朵,相信心跳。你们听见的,从来都不是声音本身。”
录音戛然而止。
“这是我母亲临终前录的。”梅朵轻声说,“她是喀布尔音乐学院最后一批教师之一。她说,有些旋律会沉入地下,顺着地震带迁移,像种子一样等待发芽。”
房间里陷入长久的沉默。
最终,池野走到主控台前,输入一串权限密码。屏幕亮起,显示出“沉默空间”最高级档案的封面:
**ProjectEcho:PhaseII-InitiationProtocol**
(回声计划:第二阶段??启动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