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么一回事儿……”李陆当即把事情简单的描述一遍。
再不说,自己可能要在这几位心里留下不好的印象了。
随着他娓娓道来,这几位紧锁的眉头才缓缓松开。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儿……
既。。。
漠河的冬天,冷得能咬人骨头。
林浩然站在废弃铁路的起点站台,呼出的气瞬间凝成霜雾。脚下是斑驳的水泥地,铁轨早已锈蚀断裂,像一条被遗弃的蛇骨蜿蜒进茫茫雪原。远处,枯树如鬼影般矗立,风掠过林梢时发出呜咽般的声响。
“‘冰原蒸发事件’……”身旁的技术员小李低声念着资料,“三十六人,一列火车,一夜之间,全没了。”
林浩然点点头,目光落在前方幽深的隧道口??那是整条线路唯一尚存完整的结构,黑黢黢的洞口仿佛通往另一个世界。据当年幸存的调度员回忆,最后一通无线电只传来一句话:“我们听见了回声……可那不是我们的声音。”随后信号中断,再无回应。
“匿名线索说‘他们在地下,听着火车的声音’。”老周调试着“记忆探针”的远程接收器,“如果真是地下空腔形成声学共振,或许能解释为什么几十年来附近居民总在极寒夜听到火车汽笛。”
林浩然没说话,只是从背包里取出一只密封袋??里面是一块从K380塌方现场带回的岩石碎片。他轻轻摩挲着它粗糙的表面。每一次出发前,他都会带上一点过去的痕迹,像是提醒自己:这不是探险,是赴约。
无人机升空,携带声波扫描仪缓缓驶入隧道。画面传回平板,岩壁上依稀可见当年施工队刻下的编号与日期。突然,监测仪警报响起。
“发现异常震动频率!”小李惊呼,“周期性脉冲,间隔精确到1。8秒??和蒸汽机车活塞运动节奏一致!”
老周倒吸一口冷气:“不可能……那种深度的地层,怎么可能保存机械振动这么久?”
林浩然却已戴上耳机,启动共鸣解析程序。电流杂音中,渐渐浮现出一段模糊但清晰可辨的广播录音:
“……全体注意,本次列车为临时加开工程专列,由漠河林场站发往十八道弯转运点,预计运行时间六小时。请各车厢检查固定缆绳,严禁擅离岗位……”
声音戛然而止。
紧接着,是一阵金属摩擦的尖啸,仿佛铁轨扭曲断裂;然后是低沉轰鸣,如同大地深处传来巨兽喘息。最后,一个微弱到几乎听不见的男声喃喃道:
“外面的人……听得见吗?我们还在……车里……”
全场寂静。
林浩然的手指微微颤抖。这声音不属于任何已知档案中的遇难者。它是新的,是活的,哪怕只存在于电磁残响之中。
“他们没死在事故那一刻。”他缓缓开口,“他们是被困住了??在某种封闭空间里,持续了很长时间。”
当晚,联合调查组召开紧急会议。地质专家提出一种惊人假设:该区域存在罕见的冻土溶洞系统,冬季极端低温使洞穴内部形成天然“声学琥珀”,将当时的声音信息封存至今。而每年冬至前后,地壳微震会激活这些残留波动,导致声音重现。
“也就是说,”林浩然盯着投影图,“我们听到的,不是录音,是重播。”
“更准确地说,是时空褶皱里的回声。”科学家补充,“就像光年之外的星光,其实来自早已熄灭的恒星。”
他决定深入隧道。
尽管上级出于安全考虑极力反对,但他坚持认为,只有亲临现场,才能捕捉最完整的情感频谱。装备检查完毕后,林浩然带领五人小队踏入黑暗。头灯划破浓墨般的夜,每一步都踩在百米厚积雪之上,咯吱作响。
行进至两公里处,温度骤降。空气变得粘稠,呼吸竟带出血丝。忽然,前方探测仪显示岩层下方有巨大空腔,直径超过四十米,形状规则得不像自然形成。
“这不是溶洞。”老周脸色发白,“这是人工构筑物。”
就在此时,耳机里再次响起那列火车的广播声,比之前更加清晰。与此同时,墙壁上的冰层开始泛起微光,像是某种矿物在共振激发下释放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