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指尖划过屏幕,停留在最后一行:
>**2030年:全球首个去中心化内容网络“NeoWeb”建成,创始人为王灿。同年,其被国际电信联盟授予“数字人权贡献奖”。**
可就在奖项颁发三个月后,他在一场私人飞行事故中身亡,年仅51岁。
官方结论是机械故障。
但他知道,那是清算。
因为他动了太多人的奶酪。
而现在,他提前十二年归来,就是要打破这个宿命闭环。
手机响起,来电显示:【未知号码】。
王灿犹豫一秒,接通。
电话那头传来一道低沉男声:“王先生,我是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张维。听说您正在推行一项叫‘蜂群’的计划?”
王灿眉头微蹙:“您怎么知道的?”
“我们关注您很久了。”对方语气平和,“您的理念很有意思,尤其是关于‘用户拥有数据主权’的部分。上周五,我们内部召开了一次闭门研讨会,主题就是‘下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可能性’。”
王灿没有回应,静静等待下文。
“我们想邀请您参加下个月的‘数字中国建设座谈会’,作为青年创新代表发言。地点在北京,保密级别较高,需签署保密协议。”
“为什么是我?”
“因为您说了实话。”张维顿了顿,“过去十年,来我们这儿讲愿景的企业家太多了,但大多数人在提到‘自主可控’时,眼里闪的还是补贴和牌照。而您不一样??您是真的想建一座桥,而不是搭一座收费站。”
王灿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父亲蹲在城中村修手机的身影。
“我去。”他说。
挂断电话,他走到窗前,望着远处写字楼林立的轮廓。
他知道,这条路注定荆棘遍布。巨头虎视眈眈,资本暗流涌动,政策红线如悬顶之剑。但他更知道,这个时代正在酝酿一场巨变??人们对算法操控的厌倦已达临界点,对隐私失控的愤怒日益高涨,对真正自由开放的网络生态充满渴望。
而他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款产品,更是一种选择。
一周后,“豆芽”官宣启动“萤火助学行动”,首批五千台“豆芽盒子”运往云南、贵州、甘肃等地山区小学。新闻发布会上,王灿站在一群穿着校服的孩子中间,亲手为他们打开平板电脑。
画面切入一段由AI生成的星空延时摄影,旁白响起:
>“曾经,有人用一口锅,接住了来自宇宙的信号。今天,我们想让每个孩子都知道??世界很大,星光很近。”
直播观看人数突破八百万。
与此同时,硅谷某实验室,一名华裔科学家盯着监控屏上飙升的数据曲线,喃喃自语:“REVIVE项目……真的激活了。”
而在国内某座隐秘办公楼内,那份标注“潜在颠覆性威胁”的文件已被加盖“一级观察”印章,附注一行红字:
**“建议启动‘清源’预案,必要时采取非常规手段干预。”**
风暴,已在地平线下蓄势待发。
王灿回到公司,看到柳曼正坐在大厅沙发上,手里攥着一份泛黄的信纸。
“这是我爸当年写的检讨书。”她抬头看他,“就因为装了个卫星锅,他被迫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念这个。上面写着‘深刻认识到收听敌台的危害性’……可他只是想让我看看BBC纪录片里的极光。”
王灿走过去,轻轻坐下。
“所以你现在懂了。”他说,“我们争的从来不是能不能看电视,而是能不能看见真实的世界。”
柳曼点点头,眼中泛起泪光:“那你告诉我,这场仗,我们能赢吗?”
王灿望向窗外,晨光正穿透云层,洒在“豆芽”大楼玻璃幕墙上,折射出万千光芒。
“我不知道结局。”他轻声说,“但我知道,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抬头看天,星星就不会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