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小说

BL小说>九龙夺嫡,我真不想当太子 > 第三百六十六章 这是向陛下秀肌肉(第2页)

第三百六十六章 这是向陛下秀肌肉(第2页)

“您赦免了无辜者,开放了秘阁,推行了启蒙。但这还不够。”赵念望着湖面,“真正的‘镇龙令’,不是诏书,也不是律法,而是每一个普通人愿意说出真相的勇气。”

皇帝沉默良久:“可人心难测,贪欲易生。朕怕有一天,这一切都会崩塌。”

“那就让孩子们继续读书。”赵念微笑,“让他们从小就知道,天地不分贵贱,日月普照众生。让他们长大后,不会因为权力而忘记初心,不会因为富贵而践踏弱小。”

话音未落,湖面涟漪骤起,倒影中的赵念渐渐淡去,唯有那盏灯仍浮于水面,映出一圈圈蓝光。

皇帝跪坐岸边,低声呢喃:“朕明白了……教育,才是最长的江山。”

***

数日后,朝廷再颁新令:

>“凡私塾、村塾、驿站学堂,皆纳入国家教化体系。教师俸禄由地方财政统一发放,考核成绩与学子升学挂钩。每年春闱增设‘启蒙科’,专录乡村优秀教师入仕为官。”

此举震动朝野。贵族们纷纷抗议:“岂能让泥腿子与士族同列朝堂?”

宰相亦谏言:“此政过于激进,恐动摇纲常。”

皇帝却冷笑:“纲常?当年八弟临死前说,真正该动摇的,是朕心中的傲慢。如今朕终于懂了??所谓纲常,若不能容下千万寒门子弟的梦想,那便是枷锁,不是秩序!”

他提笔朱批:“准奏。违令者,以阻断文明传承论罪。”

消息传开,天下震动。无数山村响起鞭炮锣鼓,母亲抱着孩子奔走相告:“读书有用啦!咱们娃也能做官啦!”

而在西北边境,一座废弃烽火台下,几个牧童围坐在篝火旁,借着火光翻阅一本破旧《千字文》。其中一人指着“海咸河淡,鳞潜羽翔”一句,认真问道:“老师说,这就是世界的模样。可我们没见过海,也没见过鱼跃空中……是真的吗?”

年长些的孩子仰头看星:“也许现在没有,但将来会有。就像赵先生说的,只要有人相信,就会慢慢变成真的。”

风拂过荒原,带来远方驼铃声。一队商旅正穿越沙漠,车上堆满印刷整齐的《千字文》课本,送往西域诸国。领头的商人是个胡汉混血儿,胸前挂着一块铜片残件,上面隐约可见“信”字古篆。

他曾是玄胤会余党,因研习《逆鳞录》被判流放。但在敦煌莫高窟看到壁画那天,他痛哭失声,自愿折毁所有秘卷,转而投身文化传播。如今他的商队不贩丝绸珠宝,专运书籍纸墨,被人称为“丝路书使”。

***

这一夜,福州土地庙前,白莲再度盛开。

老尼明心师太已圆寂多年,但庙中香火未断。一位年轻僧人守庙十年,每日清晨打扫庭院,黄昏抄写《心灯录》。这晚他正欲歇息,忽见空中金光洒落,一页书简凭空浮现,竟是当年货郎丢失的那本批注版《千字文》!

他急忙捧起细看,发现朱笔批语竟自动流转,重组为一段新文:

>“言语之力,胜于刀兵。

>一字可启愚蒙,一句能破迷障。

>故‘信’柱非碑非石,乃万人共许之约。

>凡开口说真话者,皆为执灯之人。”

僧人泪流满面,当即燃灯焚香,将此文刻于庙墙之上。

次日清晨,附近村民前来祭拜,见字惊异。有识字者逐句解读,众人恍然大悟:原来所谓“心灯”,并非神迹,而是每个人心中对正义的坚持。

从此,这座小小土地庙成了远近闻名的“言诚之所”。每逢初一十五,百姓齐聚于此,不说闲话,不诉私怨,只讲三件事:一件善行、一句真话、一个愿望。据说,只要连续百日诚心陈述,夜半便会听见风中有童声回应:“你的心,已被听见。”

***

三年后,江南贡院举行首次“启蒙科”殿试。

考生皆出身寒微:有渔家女、铁匠子、盲人乐师之后、戍边卒遗孤……他们无需策论军国大事,只需完成两题:

第一题:请用自己的话解释“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的意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