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潮章节,写的极慢,今天的更新要晚一点,本章并非是正式更新,麻烦兄弟们几个小时后刷新一下,就能看到更新】
“踏。。。踏。。。踏。。。”
背着藤筐的陶建国拖着沉重的步伐,缓缓朝着那片熟悉的。。。
风沙在胡杨林的残枝间穿行,像无数细碎的低语。赵卫红站在原地,手中的黑伞微微颤动,仿佛感应到了某种无形的压力。他没有立刻查看那枚存储卡,而是将它贴身收进胸口内袋,指尖触到一丝微凉的金属质感??那是父亲留下的军牌,早已锈迹斑斑,却从未离身。
夜色渐浓,北斗七星悄然升起。他转身走向停在林外的越野车,卫星定位自动导航回京。一路上,车载AI反复提示:“检测到异常神经信号波动,建议驾驶员进行心理状态评估。”赵卫红冷笑一声,手动关闭了系统权限。他知道,这不只是技术的警报,更是时代的隐喻:连最基础的安全机制,都在悄然引导人向“稳定”低头。
回到北京已是凌晨三点。指挥部灯火通明,李小雨仍在等他。她坐在主控台前,屏幕上滚动着全球“童伞计划”的实时数据流:大理的课堂录音正在上传,苏文澜发来一段加密视频日志,而额济纳旗边境监测站则报告了一次短暂的Ω波段扰动,持续时间0。3秒,特征与“伞”系统逆向匹配度达89%。
“不是巧合。”李小雨抬头,“陈默给你的东西,可能已经被追踪了。”
赵卫红点头,取出存储卡插入物理隔离终端。设备启动自毁协议前的三分钟内,完整音频被成功导出。第一段录音来自1987年冬,背景音是暖气片滴水声和纸张翻动的摩擦。
>【录音片段一|绝密级会议记录】
>主席声音(变声处理):“‘蒲公英’首期成果显著。试点学校中,92%的学生在面对权威指令时表现出无条件顺从倾向。下一步,应考虑将其纳入国家心理健康教育标准体系。”
>某将领:“但有教师反映,个别孩子仍会提问‘为什么不能反对’?”
>主席:“那就让他们明白??反对本身是一种病态情绪,需要调适。”
第二段录音是2001年春,地点疑似某地下指挥所。
>【录音片段二】
>主席:“互联网兴起,信息失控风险加剧。我们必须加快‘认知免疫工程’布局。目标:让民众自动过滤‘不利于团结’的思想苗头。”
>科研代表:“现有技术可通过社交平台算法推送特定情绪内容,诱导群体共鸣,压制异见传播。”
>主席轻笑:“很好。记住,不要禁止质疑,要让人们觉得质疑很累、很傻、很孤独。”
第三段录音最为清晰,竟发生在2019年某高校改革座谈会上,主席以“特邀专家”身份出席。
>【录音片段三】
>“现在的年轻人太敏感,动不动就要‘自我表达’。我们要培养的是建设者,不是评论员。教育的目的,不是启发思考,而是建立共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该被忽略。”
>台下掌声雷动。
赵卫红闭上眼,太阳穴突突跳动。三十年,三场会议,三个时代,同一个声音。面具换了,职位变了,可话语逻辑如出一辙:**把怀疑污名化,把沉默神圣化**。
“这个人……还活着。”李小雨低声说,“而且仍在参与决策层议事。”
“不止活着。”赵卫红睁开眼,“他在进化。从前靠电极和药物控制大脑,现在用课程、算法、舆论来塑造灵魂。他不需要命令你做什么,他只需要让你觉得??别的选择不值得想。”
他们连夜整理证据链,却发现所有录音中的“主席”语音虽高度相似,却无法通过生物特征最终确认身份。更诡异的是,每次会议记录的时间节点,官方档案都显示该人物因健康原因长期休养,甚至有一次已被宣告“临床死亡”。
“替身?多重人格操控?还是……意识上传?”李小雨皱眉。
赵卫红摇头:“都不是。他是‘梧桐’本身的人格具象。一个制度性信念的集合体。只要还有人愿意为‘大局’牺牲疑问权,他就能源源不断获得新的载体。”
清晨六点,一封匿名邮件抵达联盟服务器。附件是一份名为《思想稳定性指数白皮书》的PDF文件,标注为“内部参考?严禁外传”。文档详细列出了全国百所重点中小学的“学生行为评估模型”,其中一项指标赫然写着:
>**“批判阈值”:衡量个体对主流叙事产生怀疑的概率。数值越高,越需干预。**
干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心理疏导、家庭沟通、课外活动引导、必要时转入“特殊成长关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