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重建计划已启动。”系统提示音响起,“请命名此星系。”
李基回头看向同伴们。他们眼中含泪,却带着前所未有的坚定。
“就叫‘故园’吧。”他说,“因为我们从未真正离开过。”
一年后,新文明奠基完成。学校的第一课不是物理化学,而是《诗经》选读。孩子们在田野里学习二十四节气歌,用石磨碾米,用竹筒量水。城市布局遵循风水格局,能源来自仿生植物发电,交通依靠磁悬浮轨道与风帆飞船结合。
而在“故园一号星”的最高峰上,建起一座无顶庙宇。庙中不供神佛,只放一面铜镜、一把玉圭、一只陶埙。每天清晨,都会有孩童前来诵读一段古文,或吹奏一曲民谣。
某夜,李基独自登临山顶。月光如练,照见镜面泛起涟漪般的光影。他忽然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
转身,竟是幼年的自己,穿着破旧布鞋,手里攥着半块红薯。
“你终于来了。”小孩笑着说,“我等你好久了。”
“你是谁?”李基问。
“我是你忘记的那部分。”小孩说,“也是你一直想找的答案。”
说完,身影消散在风中。
李基跪倒在地,泪流满面。他终于明白,所谓地球学,从来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归属感,一种对生命根源的深情凝视。它不要求你多么聪明,只问你是否还愿意相信:一朵花的绽放值得驻足,一句童谣值得传唱,一个人的眼泪值得珍重。
十年过去,故园星人口突破百万。科技飞速发展,但他们始终保留着最原始的生活方式:手工造纸、陶器烧制、草药熬煮。每年冬至,全民举行“忆祖大典”,集体吟唱那首古老的童谣。
而在深空监测站,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惊人现象:以故园星为中心,一圈圈能量涟漪正缓慢扩散至银河各处。凡是接触过地球文化的星球,无论远近,都在发生微妙变化??沙漠变绿洲,战争停止,艺术复兴,人们开始自发修复古老建筑,重建失落的语言。
“我们在影响宇宙。”首席天文官喃喃道,“不是靠武器,不是靠殖民,而是靠……记忆。”
李基站在观测台前,手中握着那枚早已不再发热的五铢钱。
他知道,这场实验还没有结束。或许一万两千年后,又会有新的“审判者”降临,检验这一支文明是否仍然记得初心。
但他也相信,只要还有人愿意在月下哼一首童谣,只要还有孩子蹲在海边捡贝壳,只要人类仍会对一朵花开微笑??
火,就永远不会熄灭。
某日黄昏,一个小女孩跑进图书馆,踮脚从书架最高处取下一本尘封的旧书。她翻开扉页,看见一张泛黄纸条,上面写着:
>“海底的酒樽为什么会发热?
>因为它记得温暖。”
她不懂这句话的意思,但她把它抄了下来,贴在了自己的日记本首页。
当晚,她做了个梦。
梦见大海分开,楼船驶出,赤红鱼在空中盘旋,而她站在船头,手中高举一只小小的青铜酒樽。
天空裂开,星光倾泻,一个声音温柔响起:
>“欢迎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