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算时间,他们蜀地想吃上盐,还得等个十多年,等到圣天子继位,和鲁氏一起过来。
以前那是不知道蜀地能出盐,现在知道了,真的等不下去啊!
而宣政殿,诸公们又是因为后人的一些话而窃窃私语。
大家其实这话都挺想直接和小白说的,但是现在小白的身份又还只是一个普通皇子,不普通的点就是他好像确实跟老天有点关系,但这会儿他又还是个厌人状态,大家不能直接去和他说话,只能借着光明正大蛐蛐的时候,侧面把他们的想法告诉他小白。
比如皇帝最好一天天别瞎跑,尤其是跑到蜀地那种又远又没被开发,危险的不得了的地方。
再比如,虽然让天下百姓都能吃盐是个很好的想法,但您都把价格打那么低了,朝廷挣什么?
【打出第一口盐井之后,鲁氏还要继续留在这里打出更多的盐井,还要综合测算这些盐井的出盐能力和出盐所耗费的柴火数量,配合盐政每年固定好产盐量。
弄盐务的同时,他们还协助蜀郡郡守杨珺搞测绘,建造省力的机械,修建让蜀地变成天府之国的水利设施都江堰。
除了这些,他们还协助杨珺的夫人一起改进蜀地的纺织工具,为蜀锦丶蜀绣日后在大晋的盛行打下基础。
至此,鲁氏子弟在京城的做官,在蜀地的也忙活个不停,留在学宫修书的人一只手都不到。就这么些人,后面天子有需要,还出了两个拨给天子,去长安为天子实验沼气。
学宫英才,光从鲁氏子弟就可见一斑。】
在老家齐地的鲁氏子弟们纷纷抬头,很是骄傲。
是的,我们鲁氏子弟就是如此能干又厉害,一心为天下民的英才!
要不是修书也很重要,不参与修书就是丢失了自家学派的话语权,他们鲁氏完全可以更多人都出去在大晋干活的!
话说回来,沼气是什么?这么得圣天子看重吗,还需要人特意要去长安试验?
也有不喜鲁氏的人嗤笑,这天下的英才那么多,学宫中也不少,怎么就优先说他们鲁氏了!
【在鲁氏第一个就赶在诸学派丶甚至是招贤令之前投奔圣天子后,邹氏是紧随其后的第二个。
曾经的琅琊学派的一分为二,坚持先人自然之道的东琅琊邹氏也是被齐王举荐来的,也是去给广阳公主送礼直接进宫见天子。
他们的主要目的,其实是怕在朝中的西琅琊完善理论,重点是打击天人感应,毕竟圣天子是真天人。
当时的大晋太史局,很多官员都是西琅琊的,他们日常工作就是观天象丶编历法。圣天子改元之后,也去太史局,一起参与太史局的工作,一起花费一年的时间,重新编纂了阴阳合历的《农历》。
有了扶仙宫的纸张和印刷,每年夏天,第二年的历法就会刊印出来,发往大晋各地。《农历》上不仅有准确的,合适指导农业生产时间,还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适合娶嫁出行的黄道吉日,基础的算数歌谣,大晋的法律和地方物产科普。
或许大晋的文化普及率不能做到让人人都看的懂《农历》,但农历上什么时候做什么事的生活经验和习俗,农人们代代相传,农历上的九九算术歌,也让晋人能学会基础算术。
这本我们至今都还在使用《农历》,就是大晋朝廷对地方治理的重要体现!】
历法的重要性,懂点知识的晋人都能够明白。只是没想到,除了确立朝廷合法性和统治权威,那位圣天子还能把历法玩出花来。
每年的历法需要新历,地方和朝廷的联系就不会断绝,来自朝廷的历法还能给地方做生产指导,做基础扫盲,做晋律科普……
简直是一鱼多吃,玩到了极致。
有在宣政殿的西琅琊官员惊讶不已,忍了又忍,实在受不了,也顾不得御前失仪,直接小跑道十三殿下面前,坐下来看他,很是惊喜道:「十三殿下,您也会观星呢!」
小白还没说,求定这个大喇叭大声道:「对!我小叔叔每天晚上都上屋顶看星星,他每颗星星都认识!」
小白给了求定的头一巴掌,让他安静下来,然后说:「略懂一些。」
略懂?略懂可没办法参与历法制定这种重要工作。
听到这话的所有人:不是说十三殿下打小就不学习的吗,观星这么有门槛的学问,他打哪儿学来的?
以后都能跟着太史局一起干活了,这能是不学无术的隐形人皇子?他到底怎么在宫廷这么多年都不受陛下重视的啊!?